杜绝采购腐败的诀窍

2011-7-19

杜绝采购腐败的诀窍

“我明明知道采购员们收取好处费,可是我既没有办法查,也没法管。因为这一切都是在私下进行的,而且普遍存在。”很多企业管理者对因人为所造成的采购中的腐败行为痛恨而束手无策。

  采购中的腐败行为不仅侵蚀着企业的利益,而且对整个企业文化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采购人员在谈判中无原则地让步、合同之外的私下的利益承诺,会对采购活动的绩效产生负面影响。虽然在跨国公司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述的情况,但跨国公司中的采购腐败行为要少于国内企业,采购人员素质要高于国内企业。

  我们所关心的是,同样是中国的经营环境,同样是中国人(在华跨国公司中,采购部门绝大多数是中国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当然,收入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在发生采购腐败的机会方面,跨国公司的采购人员甚至比国内企业还要多。在业务素质方面,谁都知道人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而差别关键在学习的机会和意愿。一位以前在国内企业工作,后来跳槽到外企的采购经理说,在外企一年的学习比他在国内企业3年所学的东西还要多。这些是为什么?

  在跨国公司,考核制度、企业文化和采购制度建设是限制采购人员腐败的3种主要手段,这些做法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念好绩效考核“紧箍咒”

  考核不但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主要手段,而且是防止业务活动中非职业行为的主要手段,在采购管理中也是如此。好的绩效考核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采购人员主观上必须为公司的利益着想,客观上必须为公司的利益服务,没有为个人谋利的空间。

  如何对采购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跨国公司有许多很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其中的精髓是量化业务目标和等级评价。

  在年中和年初(或年底),跨国公司都会集中进行员工的绩效考核和职业规划设计。针对采购部门的人员,就是对采购管理的业绩回顾评价和未来的目标制定。在考核中,跨国公司交替运用两套指标体系,即业务指标体系和个人素质指标体系。业务指标体系主要包括:

  采购成本是否降低?卖方市场的条件下是否维持了原有的成本水平?

  采购质量是否提高?质量事故造成的损失是否得到有效地控制?

  供应商的服务是否增值?

  采购是否有效地支持了其他部门,尤其是生产部门?

  采购管理水平和技能是否得到提高?

  当然,这些指标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如采购成本可以细化为:购买费用、运输成本、废弃成本、订货成本、期限成本、仓储成本等。把这些指标一一量化,并同上一个半年的相同指标进行对比所得到的综合评价,就是业务绩效。应该说,这些指标都是硬的,很难加以伪饰,所以这种评价有时显得很“残酷”,那些只会搞人际关系而没有业绩的采购人员这时就会 “原形毕露”,评估的结果当然就不会如其所愿。

  在评估完成之后,跨国公司会把员工划分成若干个等级,或给以晋升、奖励,或维持现状,或给以警告或辞退。可以说,这半年一次的绩效考核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对个人素质的评价相对就会灵活一些,因为它不仅包括现有的能力评价,还要包括进步的幅度和潜力。主要内容则可能包括:谈判技巧、沟通技巧、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等等。这些能力评价都是与业绩的评价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是针对业绩中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如何进一步在个人能力上提高。为配合这些改进,那些跨国公司为员工安排了许多内部的或外部的培训课程。

  在绩效评估结束之后,安排的是职业规划设计。职业规划设计包含下一个半年的主要业务指标和为完成这些指标所需要的行动计划。


  国内企业也进行绩效考核,但是,这些考核有些流于形式。其缺陷就是没有量化的指标和能力评价,考核时也不够严肃,同时缺乏培训安排。

  那些供应商们为什么要给采购员“好处费”?无非是想提高价格或在质量、效率方面打折扣,如果采购员参与这些腐败行为,也许具体情节不为人知,但必然体现在它的业务绩效上。如果对采购人员有绩效考核这个“紧箍咒”,采购腐败的机会成本就会大得多。所以,绩效考核是减少采购腐败主观因素的法宝。

  企业文化和采购制度建设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比较一下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商业观念上的差异是有必要的:在影响企业之间关系的一些观念之中,当前中国人的某些观念确是易于滋生采购腐败的温床。


  中国人和西方人存在以下差异:

  在商业观念上,中国人在商业决策时,共同研究,集体决定,这样既可以保证决策的周密,又可以成为决策失误时推脱责任的借口;西方人则强调在团队中的角色和独特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效率,对技术性问题的分析极为深入;

  在时间观念上,中国人视时间为无限资源,西方人视时间为成本、商品;

  在谈判方面,中国人注重谈判中的和谐气氛,西方人强调公平;

  在对契约的态度上,中国人强调彼此的信任,寄希望于契约以外的承诺。西方人对契约上的每一个字均经过推敲;

  基于观念上的差异,国内企业如果想根治采购腐败,就必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企业应要求员工首先为企业的利益着想,而不是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在这个方面,高层经理的率先垂范比什么都重要。

  为了规范跨国采购行为,适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开展业务,那些最好的跨国公司编写了诸如《对外业务开展手册》、《全球采购人员手册》等制度和政策说明,每个不同国家的采购人员人手一份。这些手册并不是单纯地宣告公司对于腐败行为的处理规定,还具体地运用案例和情境告诉采购人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比如,有些跨国公司规定,只有存在回请机会的前提下,才可以出席供应商的宴会;在出差的发票上必须注明费用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这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

  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

  应该说,抑制采购腐败还只是采购人员管理最基本的要求。采购活动的质量首先是采购人员素质的体现,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那些大型的工业跨国公司,一般都有针对采购人员的跨国培训团队。这些团队分布在地区总部或集团总部,培训师则从那些优秀的采购人员中选拔或高薪外聘。培训的内容包括:采购的理论与技巧、谈判技巧、法律、货币和财务知识、产品知识和内部业务流程等。培训的方式则极为灵活,很少采用讲课或理论探讨的方法,一般都是采购人员现身说法,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例作为活教材,进行集体探讨,而培训师则精心进行组织和总结。参加过这类培训的某跨国公司采购经理说,这类培训让人对某类问题“豁然开朗”。一位跨国公司的地区培训总监也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来自培训。”

  一些跨国公司还利用岗位轮换的方法来培训那些有潜力的采购部门的雇员。一个采购主管晋升到采购经理之前,有些公司会把他送到生产、计划或后勤部门进行几个月的实习。而那些跨国公司的采购总监,只要是中国人,则几乎无一例外地参加过在国外进行的高级培训或岗位轮换。

  诚然,国内企业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建立采购人员的培训体系,但这不等于说国内企业的采购人员不需要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训甚至是一种“福利”,是对员工未来的承诺。
杜绝采购腐败的诀窍

“我明明知道采购员们收取好处费,可是我既没有办法查,也没法管。因为这一切都是在私下进行的,而且普遍存在。”很多企业管理者对因人为所造成的采购中的腐败行为痛恨而束手无策。

  采购中的腐败行为不仅侵蚀着企业的利益,而且对整个企业文化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采购人员在谈判中无原则地让步、合同之外的私下的利益承诺,会对采购活动的绩效产生负面影响。虽然在跨国公司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述的情况,但跨国公司中的采购腐败行为要少于国内企业,采购人员素质要高于国内企业。

  我们所关心的是,同样是中国的经营环境,同样是中国人(在华跨国公司中,采购部门绝大多数是中国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当然,收入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在发生采购腐败的机会方面,跨国公司的采购人员甚至比国内企业还要多。在业务素质方面,谁都知道人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而差别关键在学习的机会和意愿。一位以前在国内企业工作,后来跳槽到外企的采购经理说,在外企一年的学习比他在国内企业3年所学的东西还要多。这些是为什么?

  在跨国公司,考核制度、企业文化和采购制度建设是限制采购人员腐败的3种主要手段,这些做法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念好绩效考核“紧箍咒”

  考核不但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主要手段,而且是防止业务活动中非职业行为的主要手段,在采购管理中也是如此。好的绩效考核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采购人员主观上必须为公司的利益着想,客观上必须为公司的利益服务,没有为个人谋利的空间。

  如何对采购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跨国公司有许多很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其中的精髓是量化业务目标和等级评价。

  在年中和年初(或年底),跨国公司都会集中进行员工的绩效考核和职业规划设计。针对采购部门的人员,就是对采购管理的业绩回顾评价和未来的目标制定。在考核中,跨国公司交替运用两套指标体系,即业务指标体系和个人素质指标体系。业务指标体系主要包括:

  采购成本是否降低?卖方市场的条件下是否维持了原有的成本水平?

  采购质量是否提高?质量事故造成的损失是否得到有效地控制?

  供应商的服务是否增值?

  采购是否有效地支持了其他部门,尤其是生产部门?

  采购管理水平和技能是否得到提高?

  当然,这些指标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如采购成本可以细化为:购买费用、运输成本、废弃成本、订货成本、期限成本、仓储成本等。把这些指标一一量化,并同上一个半年的相同指标进行对比所得到的综合评价,就是业务绩效。应该说,这些指标都是硬的,很难加以伪饰,所以这种评价有时显得很“残酷”,那些只会搞人际关系而没有业绩的采购人员这时就会 “原形毕露”,评估的结果当然就不会如其所愿。

  在评估完成之后,跨国公司会把员工划分成若干个等级,或给以晋升、奖励,或维持现状,或给以警告或辞退。可以说,这半年一次的绩效考核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对个人素质的评价相对就会灵活一些,因为它不仅包括现有的能力评价,还要包括进步的幅度和潜力。主要内容则可能包括:谈判技巧、沟通技巧、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等等。这些能力评价都是与业绩的评价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是针对业绩中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如何进一步在个人能力上提高。为配合这些改进,那些跨国公司为员工安排了许多内部的或外部的培训课程。

  在绩效评估结束之后,安排的是职业规划设计。职业规划设计包含下一个半年的主要业务指标和为完成这些指标所需要的行动计划。


  国内企业也进行绩效考核,但是,这些考核有些流于形式。其缺陷就是没有量化的指标和能力评价,考核时也不够严肃,同时缺乏培训安排。

  那些供应商们为什么要给采购员“好处费”?无非是想提高价格或在质量、效率方面打折扣,如果采购员参与这些腐败行为,也许具体情节不为人知,但必然体现在它的业务绩效上。如果对采购人员有绩效考核这个“紧箍咒”,采购腐败的机会成本就会大得多。所以,绩效考核是减少采购腐败主观因素的法宝。

  企业文化和采购制度建设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比较一下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商业观念上的差异是有必要的:在影响企业之间关系的一些观念之中,当前中国人的某些观念确是易于滋生采购腐败的温床。


  中国人和西方人存在以下差异:

  在商业观念上,中国人在商业决策时,共同研究,集体决定,这样既可以保证决策的周密,又可以成为决策失误时推脱责任的借口;西方人则强调在团队中的角色和独特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效率,对技术性问题的分析极为深入;

  在时间观念上,中国人视时间为无限资源,西方人视时间为成本、商品;

  在谈判方面,中国人注重谈判中的和谐气氛,西方人强调公平;

  在对契约的态度上,中国人强调彼此的信任,寄希望于契约以外的承诺。西方人对契约上的每一个字均经过推敲;

  基于观念上的差异,国内企业如果想根治采购腐败,就必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企业应要求员工首先为企业的利益着想,而不是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在这个方面,高层经理的率先垂范比什么都重要。

  为了规范跨国采购行为,适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开展业务,那些最好的跨国公司编写了诸如《对外业务开展手册》、《全球采购人员手册》等制度和政策说明,每个不同国家的采购人员人手一份。这些手册并不是单纯地宣告公司对于腐败行为的处理规定,还具体地运用案例和情境告诉采购人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比如,有些跨国公司规定,只有存在回请机会的前提下,才可以出席供应商的宴会;在出差的发票上必须注明费用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这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

  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

  应该说,抑制采购腐败还只是采购人员管理最基本的要求。采购活动的质量首先是采购人员素质的体现,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那些大型的工业跨国公司,一般都有针对采购人员的跨国培训团队。这些团队分布在地区总部或集团总部,培训师则从那些优秀的采购人员中选拔或高薪外聘。培训的内容包括:采购的理论与技巧、谈判技巧、法律、货币和财务知识、产品知识和内部业务流程等。培训的方式则极为灵活,很少采用讲课或理论探讨的方法,一般都是采购人员现身说法,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例作为活教材,进行集体探讨,而培训师则精心进行组织和总结。参加过这类培训的某跨国公司采购经理说,这类培训让人对某类问题“豁然开朗”。一位跨国公司的地区培训总监也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来自培训。”

  一些跨国公司还利用岗位轮换的方法来培训那些有潜力的采购部门的雇员。一个采购主管晋升到采购经理之前,有些公司会把他送到生产、计划或后勤部门进行几个月的实习。而那些跨国公司的采购总监,只要是中国人,则几乎无一例外地参加过在国外进行的高级培训或岗位轮换。

  诚然,国内企业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建立采购人员的培训体系,但这不等于说国内企业的采购人员不需要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训甚至是一种“福利”,是对员工未来的承诺。
杜绝采购腐败的诀窍

“我明明知道采购员们收取好处费,可是我既没有办法查,也没法管。因为这一切都是在私下进行的,而且普遍存在。”很多企业管理者对因人为所造成的采购中的腐败行为痛恨而束手无策。

  采购中的腐败行为不仅侵蚀着企业的利益,而且对整个企业文化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采购人员在谈判中无原则地让步、合同之外的私下的利益承诺,会对采购活动的绩效产生负面影响。虽然在跨国公司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述的情况,但跨国公司中的采购腐败行为要少于国内企业,采购人员素质要高于国内企业。

  我们所关心的是,同样是中国的经营环境,同样是中国人(在华跨国公司中,采购部门绝大多数是中国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当然,收入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在发生采购腐败的机会方面,跨国公司的采购人员甚至比国内企业还要多。在业务素质方面,谁都知道人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而差别关键在学习的机会和意愿。一位以前在国内企业工作,后来跳槽到外企的采购经理说,在外企一年的学习比他在国内企业3年所学的东西还要多。这些是为什么?

  在跨国公司,考核制度、企业文化和采购制度建设是限制采购人员腐败的3种主要手段,这些做法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念好绩效考核“紧箍咒”

  考核不但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主要手段,而且是防止业务活动中非职业行为的主要手段,在采购管理中也是如此。好的绩效考核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采购人员主观上必须为公司的利益着想,客观上必须为公司的利益服务,没有为个人谋利的空间。

  如何对采购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跨国公司有许多很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其中的精髓是量化业务目标和等级评价。

  在年中和年初(或年底),跨国公司都会集中进行员工的绩效考核和职业规划设计。针对采购部门的人员,就是对采购管理的业绩回顾评价和未来的目标制定。在考核中,跨国公司交替运用两套指标体系,即业务指标体系和个人素质指标体系。业务指标体系主要包括:

  采购成本是否降低?卖方市场的条件下是否维持了原有的成本水平?

  采购质量是否提高?质量事故造成的损失是否得到有效地控制?

  供应商的服务是否增值?

  采购是否有效地支持了其他部门,尤其是生产部门?

  采购管理水平和技能是否得到提高?

  当然,这些指标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如采购成本可以细化为:购买费用、运输成本、废弃成本、订货成本、期限成本、仓储成本等。把这些指标一一量化,并同上一个半年的相同指标进行对比所得到的综合评价,就是业务绩效。应该说,这些指标都是硬的,很难加以伪饰,所以这种评价有时显得很“残酷”,那些只会搞人际关系而没有业绩的采购人员这时就会 “原形毕露”,评估的结果当然就不会如其所愿。

  在评估完成之后,跨国公司会把员工划分成若干个等级,或给以晋升、奖励,或维持现状,或给以警告或辞退。可以说,这半年一次的绩效考核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对个人素质的评价相对就会灵活一些,因为它不仅包括现有的能力评价,还要包括进步的幅度和潜力。主要内容则可能包括:谈判技巧、沟通技巧、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等等。这些能力评价都是与业绩的评价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是针对业绩中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如何进一步在个人能力上提高。为配合这些改进,那些跨国公司为员工安排了许多内部的或外部的培训课程。

  在绩效评估结束之后,安排的是职业规划设计。职业规划设计包含下一个半年的主要业务指标和为完成这些指标所需要的行动计划。


  国内企业也进行绩效考核,但是,这些考核有些流于形式。其缺陷就是没有量化的指标和能力评价,考核时也不够严肃,同时缺乏培训安排。

  那些供应商们为什么要给采购员“好处费”?无非是想提高价格或在质量、效率方面打折扣,如果采购员参与这些腐败行为,也许具体情节不为人知,但必然体现在它的业务绩效上。如果对采购人员有绩效考核这个“紧箍咒”,采购腐败的机会成本就会大得多。所以,绩效考核是减少采购腐败主观因素的法宝。

  企业文化和采购制度建设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比较一下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商业观念上的差异是有必要的:在影响企业之间关系的一些观念之中,当前中国人的某些观念确是易于滋生采购腐败的温床。


  中国人和西方人存在以下差异:

  在商业观念上,中国人在商业决策时,共同研究,集体决定,这样既可以保证决策的周密,又可以成为决策失误时推脱责任的借口;西方人则强调在团队中的角色和独特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效率,对技术性问题的分析极为深入;

  在时间观念上,中国人视时间为无限资源,西方人视时间为成本、商品;

  在谈判方面,中国人注重谈判中的和谐气氛,西方人强调公平;

  在对契约的态度上,中国人强调彼此的信任,寄希望于契约以外的承诺。西方人对契约上的每一个字均经过推敲;

  基于观念上的差异,国内企业如果想根治采购腐败,就必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企业应要求员工首先为企业的利益着想,而不是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在这个方面,高层经理的率先垂范比什么都重要。

  为了规范跨国采购行为,适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开展业务,那些最好的跨国公司编写了诸如《对外业务开展手册》、《全球采购人员手册》等制度和政策说明,每个不同国家的采购人员人手一份。这些手册并不是单纯地宣告公司对于腐败行为的处理规定,还具体地运用案例和情境告诉采购人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比如,有些跨国公司规定,只有存在回请机会的前提下,才可以出席供应商的宴会;在出差的发票上必须注明费用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这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

  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

  应该说,抑制采购腐败还只是采购人员管理最基本的要求。采购活动的质量首先是采购人员素质的体现,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那些大型的工业跨国公司,一般都有针对采购人员的跨国培训团队。这些团队分布在地区总部或集团总部,培训师则从那些优秀的采购人员中选拔或高薪外聘。培训的内容包括:采购的理论与技巧、谈判技巧、法律、货币和财务知识、产品知识和内部业务流程等。培训的方式则极为灵活,很少采用讲课或理论探讨的方法,一般都是采购人员现身说法,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例作为活教材,进行集体探讨,而培训师则精心进行组织和总结。参加过这类培训的某跨国公司采购经理说,这类培训让人对某类问题“豁然开朗”。一位跨国公司的地区培训总监也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来自培训。”

  一些跨国公司还利用岗位轮换的方法来培训那些有潜力的采购部门的雇员。一个采购主管晋升到采购经理之前,有些公司会把他送到生产、计划或后勤部门进行几个月的实习。而那些跨国公司的采购总监,只要是中国人,则几乎无一例外地参加过在国外进行的高级培训或岗位轮换。

  诚然,国内企业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建立采购人员的培训体系,但这不等于说国内企业的采购人员不需要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训甚至是一种“福利”,是对员工未来的承诺。

 杜绝采购腐败的诀窍

“我明明知道采购员们收取好处费,可是我既没有办法查,也没法管。因为这一切都是在私下进行的,而且普遍存在。”很多企业管理者对因人为所造成的采购中的腐败行为痛恨而束手无策。

  采购中的腐败行为不仅侵蚀着企业的利益,而且对整个企业文化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采购人员在谈判中无原则地让步、合同之外的私下的利益承诺,会对采购活动的绩效产生负面影响。虽然在跨国公司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述的情况,但跨国公司中的采购腐败行为要少于国内企业,采购人员素质要高于国内企业。

  我们所关心的是,同样是中国的经营环境,同样是中国人(在华跨国公司中,采购部门绝大多数是中国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当然,收入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在发生采购腐败的机会方面,跨国公司的采购人员甚至比国内企业还要多。在业务素质方面,谁都知道人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而差别关键在学习的机会和意愿。一位以前在国内企业工作,后来跳槽到外企的采购经理说,在外企一年的学习比他在国内企业3年所学的东西还要多。这些是为什么?

  在跨国公司,考核制度、企业文化和采购制度建设是限制采购人员腐败的3种主要手段,这些做法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念好绩效考核“紧箍咒”

  考核不但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主要手段,而且是防止业务活动中非职业行为的主要手段,在采购管理中也是如此。好的绩效考核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采购人员主观上必须为公司的利益着想,客观上必须为公司的利益服务,没有为个人谋利的空间。

  如何对采购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跨国公司有许多很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其中的精髓是量化业务目标和等级评价。

  在年中和年初(或年底),跨国公司都会集中进行员工的绩效考核和职业规划设计。针对采购部门的人员,就是对采购管理的业绩回顾评价和未来的目标制定。在考核中,跨国公司交替运用两套指标体系,即业务指标体系和个人素质指标体系。业务指标体系主要包括:

  采购成本是否降低?卖方市场的条件下是否维持了原有的成本水平?

  采购质量是否提高?质量事故造成的损失是否得到有效地控制?

  供应商的服务是否增值?

  采购是否有效地支持了其他部门,尤其是生产部门?

  采购管理水平和技能是否得到提高?

  当然,这些指标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如采购成本可以细化为:购买费用、运输成本、废弃成本、订货成本、期限成本、仓储成本等。把这些指标一一量化,并同上一个半年的相同指标进行对比所得到的综合评价,就是业务绩效。应该说,这些指标都是硬的,很难加以伪饰,所以这种评价有时显得很“残酷”,那些只会搞人际关系而没有业绩的采购人员这时就会 “原形毕露”,评估的结果当然就不会如其所愿。

  在评估完成之后,跨国公司会把员工划分成若干个等级,或给以晋升、奖励,或维持现状,或给以警告或辞退。可以说,这半年一次的绩效考核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对个人素质的评价相对就会灵活一些,因为它不仅包括现有的能力评价,还要包括进步的幅度和潜力。主要内容则可能包括:谈判技巧、沟通技巧、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等等。这些能力评价都是与业绩的评价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是针对业绩中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如何进一步在个人能力上提高。为配合这些改进,那些跨国公司为员工安排了许多内部的或外部的培训课程。

  在绩效评估结束之后,安排的是职业规划设计。职业规划设计包含下一个半年的主要业务指标和为完成这些指标所需要的行动计划。


  国内企业也进行绩效考核,但是,这些考核有些流于形式。其缺陷就是没有量化的指标和能力评价,考核时也不够严肃,同时缺乏培训安排。

  那些供应商们为什么要给采购员“好处费”?无非是想提高价格或在质量、效率方面打折扣,如果采购员参与这些腐败行为,也许具体情节不为人知,但必然体现在它的业务绩效上。如果对采购人员有绩效考核这个“紧箍咒”,采购腐败的机会成本就会大得多。所以,绩效考核是减少采购腐败主观因素的法宝。

  企业文化和采购制度建设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比较一下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商业观念上的差异是有必要的:在影响企业之间关系的一些观念之中,当前中国人的某些观念确是易于滋生采购腐败的温床。


  中国人和西方人存在以下差异:

  在商业观念上,中国人在商业决策时,共同研究,集体决定,这样既可以保证决策的周密,又可以成为决策失误时推脱责任的借口;西方人则强调在团队中的角色和独特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效率,对技术性问题的分析极为深入;

  在时间观念上,中国人视时间为无限资源,西方人视时间为成本、商品;

  在谈判方面,中国人注重谈判中的和谐气氛,西方人强调公平;

  在对契约的态度上,中国人强调彼此的信任,寄希望于契约以外的承诺。西方人对契约上的每一个字均经过推敲;

  基于观念上的差异,国内企业如果想根治采购腐败,就必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企业应要求员工首先为企业的利益着想,而不是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在这个方面,高层经理的率先垂范比什么都重要。

  为了规范跨国采购行为,适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开展业务,那些最好的跨国公司编写了诸如《对外业务开展手册》、《全球采购人员手册》等制度和政策说明,每个不同国家的采购人员人手一份。这些手册并不是单纯地宣告公司对于腐败行为的处理规定,还具体地运用案例和情境告诉采购人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比如,有些跨国公司规定,只有存在回请机会的前提下,才可以出席供应商的宴会;在出差的发票上必须注明费用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这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

  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

  应该说,抑制采购腐败还只是采购人员管理最基本的要求。采购活动的质量首先是采购人员素质的体现,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那些大型的工业跨国公司,一般都有针对采购人员的跨国培训团队。这些团队分布在地区总部或集团总部,培训师则从那些优秀的采购人员中选拔或高薪外聘。培训的内容包括:采购的理论与技巧、谈判技巧、法律、货币和财务知识、产品知识和内部业务流程等。培训的方式则极为灵活,很少采用讲课或理论探讨的方法,一般都是采购人员现身说法,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例作为活教材,进行集体探讨,而培训师则精心进行组织和总结。参加过这类培训的某跨国公司采购经理说,这类培训让人对某类问题“豁然开朗”。一位跨国公司的地区培训总监也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来自培训。”

  一些跨国公司还利用岗位轮换的方法来培训那些有潜力的采购部门的雇员。一个采购主管晋升到采购经理之前,有些公司会把他送到生产、计划或后勤部门进行几个月的实习。而那些跨国公司的采购总监,只要是中国人,则几乎无一例外地参加过在国外进行的高级培训或岗位轮换。

  诚然,国内企业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建立采购人员的培训体系,但这不等于说国内企业的采购人员不需要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训甚至是一种“福利”,是对员工未来的承诺。


  1. 上一篇:酒楼节能降耗八大方法
  2. 下一篇:理性设计餐饮店的用餐环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