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牌出版后浪迎来爆炸式增长

2021-6-07

 2013年,社科文献出版社推出的“甲骨文”是近年来风头很健的品牌,知网上还能查到有学者以此为研究对象发表的论文。作为隶属于一家老牌国有大社的新品牌,甲骨文定位其实很“硬核”——出版国外优秀学术著作,但又注重大众性,强调文本可读,像“地中海三部曲”,以及《金雀花王朝》《阿拉伯的劳伦斯》《罗奔尼撒战争》等,都叫好又叫座。

  “品牌实际上是用产品来培植的,书足够好品牌就慢慢起来了。”绿茶认为,甲骨文的品牌知名度主要得益于书的质量,不过,更多品牌的诞生有一定偶然性。

  去年11月,林青霞新书《镜前镜后》出版,让理想国的大众知晓度进一步提升。“但早期理想国叫‘北京贝贝特’,后来才改成‘理想国’,并逐渐强化品牌。另一个比较有名的出版新机构‘未读’,背后是北京联合天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一开始,‘未读’只是公司公众号的名字,随着公众号的走红,才慢慢把品牌落到这个名字上了。”

  乐府文化创始人涂涂则认为,近年来“小而美”的出版品牌又经历了一轮爆炸式增长。尤其是“出版航母”中信出版集团,从2016年推出“出版人品牌矩阵”后,集团内部每年都有新品牌出现,中信大方、灰犀牛、见识城邦、红披风、小中信……不仅读者对这些书脊上打着的新LOGO比较陌生,很多媒体记者也眼花缭乱。

  “必须要塑造自己的品牌。国有出版社很少塑造品牌,因为出版社本身就是品牌,他们觉得没必要也费事。”绿茶认为,品牌塑造的基本要素就是要有重要的标签,让读者反复被视觉冲击,从而形成品牌意识

  武汉方舱医院“清流读书哥”读的《政治秩序的起源》之所以一下就让很多人认出来自理想国,就是因为这套“Mirror”丛书,每个书封上都有个大大的M。甲骨文能开辟出版“学术畅销书”的先例,创造一万册两天售罄的销量奇迹,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其极富特色和视觉冲击的封面设计。

  “从这点来说,老的国有出版社其实很有优势,很多设计师都是业内大咖,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华书局的‘诸子集成丛书’等,都很有品牌意识,一看封面或者书脊就知道是哪套丛书。”绿茶说。

  如今,很多书店都在争当网红打卡地,一本书要在书店成功摆放并吸引读者,就要有“颜值”。为此,一些出版机构在装帧设计上挖空心思,每年各种“最美图书”评选也层出不穷。但绿茶觉得,这种一味迎合当下读者视觉需求的设计有明显的时效性,能吸引眼球的同时也会成为某种局限。“再去看上世纪80年代三联数书店的‘读书文丛’,甚至是民国时期的一些书,封面很质朴,也没那么强调视觉设计,有的只有一个小图案,但至今看来还是很美。”

  2019年,为了致敬“网格本经典”,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尽管距离有些名著的首印时间最晚已过去近70年,但这套“网格本”重出江湖后依然成为网红,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年度好书。“所以注重视觉设计固然是时代需要,但最后谁能留下来还有待时间考验。当然理想国的‘Mirror’丛书、甲骨文的书装设计,肯定会成为经典,但有些畅销书就很难讲了。”

  “这几年出的新品牌还有个特点是,虽然没有非常强的市场号召力,但很个性化,瞄准某个细分领域做专业出版。”涂涂原来是《新京报》书评周刊的记者,2016年成立的乐府文化就是在这种潮流下出现的。乐府文化出版的书偏文艺和生活美学,在豆瓣,每个月上传的新书虽然只有三两本,但网友整体打分很高,《我会在六月六十日回来:埃梅短篇小说全集》评价甚至在9分以上。

  涂涂说,个性化出版机构的出现与读者发生变化有关。20年前书商普遍喜欢出大众阅读领域的书,这样更赚钱,而学术等更专业的书,则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的大社来出。这些年,随着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层成长,昔日相对冷僻的书逐渐有了读者,市场扩大,对出版机构提出了新要求,各种小而美的出版机构或者品牌自然涌现。


  1. 上一篇:2021年起“国潮”成消费新时尚
  2. 下一篇:青青稞酒股东套现5亿为“酒旅融合”输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