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黄酒的哲理

2015-7-30

     呷一口黄酒,都说很淡。我的感觉是跟水没有什么区别。完全没有广告所说的甜、酸、苦、辛、鲜、涩组合六味。不喜欢的自然是换了啤酒,只有一个人选择了黄酒,不是因为喜欢,而是怕痛风。
    在功利的背景里,我们总是无缘消受真实,包括传说中馥郁芳香的绍兴黄酒。所以,我们只能靠一种自嘲的意念努力消费历史与传说留给我们的精神。这对于来了即走的旅游者来说也就足够了。
    水泽的江南,蓄满了婉约之气,它可以拥有醉卧花荫的风流,却从来不曾浓烈得手舞足蹈。所以,大米、麦曲和井水酿成的黄酒,也永远只是一种含蓄和内敛。
    王羲之的《兰亭序》也是醉后所写,虽然是传说,我却愿意相信。导游说,王羲之酒醒之后也惊讶于自己的佳作,以后再也写不出这好字和好文了,我是半信半疑:绍兴的低度黄酒要喝多少斤才能让王羲之烂醉失忆呢?可是,过于清醒,则顾忌更多,一撇一捺徒增制肘烦恼;烂醉如泥,则心意全失,一横一竖可能弯曲如蚓。所以,又不得不打心眼里相信那天趣自在、翩若惊鸿的一气呵成也只能在半醉半醒之间才能一挥而就的。
    于是,我彻底地倾服了绍兴黄酒那份恰到好处的麻醉和醇厚内敛的功力。东北的烈酒适宜大碗海饮,那是排山倒海的热烈,大开大盍的奔放,是张颠素狂的落笔惊神,是金戈铁马的横扫和决绝。而绍兴的黄酒却适合贤士列坐,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轻呷慢品,最好还能有眯眼仰头的神情和着惬意的啧啧之声。入口时一绺清淡,带一缕醇香;三杯下肚,须脸微酡,心跳渐速,似醉非醉之间欣欣然提笔,心手相偕,兰亭之诗意,人生之仰俯,宇宙之苍茫汇集于胸,流淌于纸,天下第一行书訇然而成。
    相传黄酒味甘、色清、气香、力醇,喝黄酒需要讲究过程的轻呷细品,讲究总量的适度,万不可如同干渴之人喝水一般牛灌仰饮。没有喝到真黄酒的我们却相信,它的最大优点则是点到即止的醉人。似醉似醒间,让人暂时忘却了烦燥生活,却又不曾忘却现实的乖戾和痛苦;着意于心中的畅海流田,却又不曾高天迷茫无边无际似的逃脱。值得庆幸,王羲之喝的不是高度的二锅头,也不是清淡无味的矿泉水,因为只有介于两者之间的黄酒才能给予他灵性和收敛,给予他飘逸和洒脱。不知是否巧合,永和十一年,即王羲之写《兰亭序》之后的两年,他称病弃官,归隐山林。当初的黄酒可能真给了书圣一些参悟的灵禅,使他很快地悟出了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或许真有吧。
    更加巧合的是,在绍兴荒郊野外的宾馆里,马甲带了一瓶高度白酒和一套便携茶具成了宵夜的主角。我想,高度白酒与淡淡茶水的中和,即使酒精的度数相抵于黄酒,但那种过山车一样的浓烈和平淡的强烈过渡,一定远远不及黄酒缓缓的醉人力道,不偏不倚,不过不弃。
    水酿的黄酒适宜涵养温润的中年男人,即使它也涵养浅唱低吟和温柔娇喘。似乎只有黄酒,才能给人随性而起的激动,间杂有所畏忌的理性。这也许正是我从绍兴黄酒中理解到“和”之哲理,从王羲之经历中领悟到的生活风流。
 

  1. 上一篇:黄酒与名人——郁达夫嗜酒
  2. 下一篇:中国黄酒的和谐中庸之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