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65年毕业之后,做了近30年外科医生,后来在郑州第二人民医院当副院长。20年前,当时我50岁,在邓小平南巡讲话鼓励下决定下海创业。于是,向邻居借了15000块钱,开始了创业之路。
我1979年从四川调到郑州,当时我觉得四川的汤圆比北方的元宵要好吃。所以逢年过节我都自己做点汤圆吃,吃不完给周围邻居同事们品尝。后来凡是品尝过的人,都赞不绝口。说汤圆太好吃了,可惜郑州没有卖的。
这就给我打下了一个伏笔:就是汤圆比元宵好,只要有肯定受欢迎。但南方的汤圆是现做现煮,它不能够保存,都是过年过节时才做汤圆,还不能够远途运输。我就想既然汤圆这么受欢迎,为什么不给传统的汤圆来一个小小的创新和革命,把它研究成一种商品,使季节性的产品变成常年都可以买到的商品呢?后来我就反反复复琢磨,终于在1989年,我把中国第一个速冻汤圆研究出来了。
我是怎么研究成功的呢?因为我是外科医生,通常会在低温麻醉的情况下为病人做细胞、胚胎移植的手术,那时候就明白只有在低温情况下细胞才可以存活,于是我就把食品和低温跨行业的结合起来。但是因为汤圆比较大,想一下子速冻还不容易,而慢慢冻的话,其细胞结构会受到破坏,口味都不新鲜了,只有低温快速的急冻才能保持它原有的新鲜口味。那么我就发明了两次速冻法,先把猪油花生芝麻白糖的汤圆内核冻成一个一个的小黑球,再用湿的面包裹后进行第二次速冻,就这简单的两次速冻法都解决了快食速冻的问题,汤圆的品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保持。不过,要把汤圆速冻有一个关键就是必须在零下三十多度低温下使它快速冻结,且平常也必须在负十八度的温度下保存。
当我发现这个规律的时候,我就想北极的动物在低温的情况下千年都可以保存下来,我就给它定一个标准,速冻汤圆在快速冷冻且在零下十八度的情况下保质一年应该没问题。
所以1990年我就去北京给速冻汤圆申请了两个专利,一个是速冻汤圆的生产发明专利,一个是速冻汤圆的外形包装使用新型专利。
然后我走向郑州街头做了点小规模的简单实验,悄悄地尝试生产并销售我的速冻汤圆。因为那时我还在医院上班,又不允许有第二职业,我就只能凑休息的时间悄悄地搞配料、搞实验生产。包括后来雇了两个工人、成立了三全食品的前身——三全冷饮部。
那时候政策还不允许,比如雇工不能超过7个人,买粮食必须去粮食市场,不能去收购等有很多限制。然后,我还要去物价局定价。
物价局定价后我就推了辆自行车拉了2箱,来到了德化街刘胡兰丝绸品商店,把汤圆搬到了三楼卖水产的副食品商店让他们试卖。我说你只管试试,这两箱放到这好卖了继续,不好卖了不要钱。
可是第二天还没上班电话就打过来了,让赶快再送十箱,昨天的两箱卖完以后当天就有回头客,而且一传十,十传百好多人都要来买汤圆。我赶快借了一辆三轮车,把晚上生产的正好十箱都装车,又赶紧送到了德化街刘胡兰商场。第二天送去的十箱第二、三天马上就又卖完了,后来越卖越多。
同样的道理,我把速冻汤圆拿到了当时的味美食、花园村、商业大厦还有好多郑州的一些副食品商店,后来一下子卖火了,当时的三全冷饮部只是个小作坊,一天只能生产几百斤产品,根本就不够卖。后来春节前夕郑州几大副食品厂的经理都到我那里拿着现金排队等着提货。我说生产不出来啊,他就在那等出来一箱抱走一箱。当时,就是这样一个物资紧缺的年代,包括北京航空公司的人也打电话来要货,所以一下子全国都火爆了。
尽管他们都是开着车提着钱来买我的货,但是我就生产不出来干着急,有的要等到十几天我们才按计划分配,比如要10吨货我只能给他一两吨。后来市场逼着你不得不扩大生产,但是因为德国生产线要100多万,国产的也要300多万,因为没有资金,1991年我就自己买无缝钢管、买泡沫板块铁皮,买涡轮机,花了30万元自己设计并投产了一条土造的生产线,一天可以达到60吨的产量。
从几百斤的纯手工作坊到中国第一条速冻汤圆生产线,有了产量以后我就到北京、沈阳、西安、济南等全国很多地方去搞推销。但是那时候还不像现在有冷藏车。1991年一个周六晚上坐一夜的火车到北京西单东单的菜市场,带着用乒乓球做好的三全汤圆模型找到了卖冻鱼冻虾的专柜老板,也是承诺他们第一车不要钱,如果卖得好,要第二车时就把第一车的钱给我。后来送货车还没回来北京马上打电话了,说汤圆卖得太好了,让赶快再送五吨,北京的几个菜市场都是这样马上都供不应求了。
北京市场打开后,我就继续更大规模拓展全国市场。当时我下狠心花4000块钱买了一辆二手面包车,把后面的座去掉,刚好能放下一个冰柜,冰柜正好能放12箱速冻汤圆,再加上锅碗瓢盆煤气灶。我自己开着破昌河面包车走南闯北,跑遍全国。
我记得当时开到沈阳用了三天,因为路况不好,旧面包车最快能跑40码,而且途中还经常坏,一路上还得经常修车。当时,住的都是10元钱一晚的路边店,还要跟人家讲条件,就是必须要给我的冰柜通电。第二天天亮了继续上路,经过锦州以后到了黑三线大山,快过春节了下着风雪,鹅毛大雪,正好前面来个车,我一急刹车,一下翻到了路边,车的挡风玻璃全碎了,还好车没坏。到了沈阳以后,因为没玻璃又下着鹅毛大雪,我已经变成了白眉毛白胡子的圣诞老人。到了沈阳的一个旅店里缓了缓气,就用煤气灶煮了一大锅汤圆,照着黄页电话本打水产公司、肉店厂、蔬菜公司食品部的电话。
他们接到电话以后都到我这里来了。东北人更豪爽,他们吃我东西以后赞不绝口,我就选了三个经销商,很快与他们签订了合作协议。同样的规定,第一车我不要钱你卖,卖到第二车必须把我第一车的钱付了我才给你第二车。这样没多久沈阳的市场就火爆起来。太原也是这样,我的送货车还没到肉联厂的冷库,小贩们早就在那里排队等货了。
济南是个外贸商经销我的产品,同样我的送货车到了外贸大院里以后就秩序大乱,本来好好排队的人也开始抢货,甚至都打了起来,以至于不得不动用公安武警去维持秩序。
那时候,一个好的商品,只要货真价实就会受到消费者认可,一个好的产品就是通向市场的通行证,不需要做过多的宣传都慢慢会被消费者认可。当然,那是物资紧缺的年代,什么都凭票,大家一见到好东西都抢购。现在不一样,现在竞争激烈你再好的东西也得打广告。所以我很早就注重打广告,开始没有钱的时候就自己刻板、油印促销广告传单,发放给机关部队,还有油田等单位。后来有了钱以后就在报纸上做豆腐块广告。1995年以后就在中央电视台打“三全凌汤圆,味美香甜甜”的广告,随着广告语走进全国的千家万户,十几年间,中央电视台的广告也没有间断,保持细水长流,一年几千万的宣传投入。因为我还是注重品牌的宣传,现在竞争更加激烈不但打广告还要有更多的促销手段,还得不断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这就是我们始终保持龙头老大第一品牌地位的原因。
谈起中国速冻食品,第二品牌就说思念。思念离我们很近,我们之间没有什么可保密的。思念的成功秘诀有两点:一是紧跟老大。1990年我的第一颗汤圆出现,他是1997年才涉入这个领域,随后我搞汤圆他搞汤圆,我搞粽子他搞粽子,我搞市场他去上海,我干什么他紧跟着我,所以他也就成功了。我和他是开创者与跟进者的关系。二是他也有创新。我做大汤圆是33克一个,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我根本没有精力去创新,他就很聪明,生产小珍珠袖珍汤圆,差异化产品使他一下子就火爆起来,正好走了我的缺口。
不过我作为开创者和他作为跟进者的心态完全是不一样的。我是小心谨慎失败过的,他可以不走弯路,照搬过来学就可以了,所以他就成功了。当然他非常聪明,他看准了就敢到银行贷款,大胆地负债运营。那时候肉联厂、食品总厂、儿童食品厂啊,虽然他们起步很早,但是没有像他跟我跟得那么紧的。
所以说,如果没有三全就不会有思念,如果没有思念,三全也发展不了这么快,我们之间就像老一老二互相比赛。就像马拉松赛跑一样,如果就我一个人跑在前面,后面一个人也没有的情况下,我就非常没有紧迫感,会慢慢悠然自得地往前跑,而如果回头一看后面有一个赶上我了,我就加快速度加快步伐往前跑,因此他对我来说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当然他也有长处,我也在向他学习,我们互相学习互相竞争是个双赢的状态,中国的老一老二在全国的份额超过了50%,在这个情况下我就说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三全和思念也有携手合作的时候。比如我们想进入上海市场就很不容易,因为上海被台湾企业龙凤、海霸王等品牌占据。后来我去上海,思念也跟着去上海,我们不约而同走的就是差异化路线,在充分抓住上海人消费心理的前提下,我们就生产很多散装的各种口味的小汤圆,所以我们就用散装汤圆一下子打开了上海市场。等到龙凤、海霸王也开始销卖散装汤圆时,我们就借助制定国家标准之便要求上海必须要卖袋装的。就这样,上海市场被我们联合拿下。
同时,包括三全、思念、胖哥等在内的所有河南速冻食品企业我们一直都没有出现过内讧、恶性竞争的情况。这说明我们河南的企业是团结的,我们之间即便是有竞争也是良性的竞争,这也是为什么河南的速冻食品在全国的地位越来越巩固,越来越加强。
如今经过20多年拼搏,河南已经把速冻食品这个产业做大了,对于其他区域而言这个行业不是那么好进的,因为我们的销售渠道已经完善了已经成熟了,我们的品牌已经深植在消费者的心目当中了,不是说谁有钱谁都能进入这个行业的,这也是蒙牛、伊利、双汇还有其他企业尝试进入这个行业而失败的原因。
当然,速冻产业和其他行业有几个方面不同。一个是渠道不一样,你卖奶的和我卖汤圆的绝不是一样的渠道;二,我这个市场占有率也高,外面沉淀的资金也多。这是我几十年慢慢积累出来的,你像我第一车不要钱,全部都是,全国我占27%的市场份额里面有多少资金在里头啊,这是个看不见的无形资产,新企业要进入这个行业他没有几十年的铺垫根本没法跟我竞争,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企业会通过整合,越来越强越来越集中,这是一个趋势。
对于三全而言,从2008年上市以后我们的股票还是一直比较稳健发展的,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我们也面临着一种命运就是利润在逐渐减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人员工资涨得太快了,逼着我们搞现代化,搞自动化。像现在我们工人都是手工操作,就是按按电钮,看看机器,以后我们企业的发展方向就是利用最先进的科技自动化,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现在当今很多企业,饿死的不多撑死的多,撑死多的原因就是在它最辉煌的时候,最有钱的时候盲目扩张,盲目的上马,盲目搞多元化。结果呢?万一有一点政策、市场的变化,资金链条断裂,一下就会给他带来很大的危机。
因此,在当前经济困难的危机情况之下,还是现金为王,扩张要慎重。再一个,政府提倡的鼓励的一些行业我们千万不要蜂拥而上。什么风电新能源新材料等政府鼓励干的,大方向是对的,但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会给你们带来风险。
在经济不景气情况下,我认为首先是保生存,第二再促发展。我们先生存下来渡过难关后再找发展的机遇。有人说我思想保守,我说不是保守,而是为了持久,让大家活得更久一点,不要昙花一现。
最近有几十个民营企业家自杀的,跳楼的,看起来是几十个亿资产的大老板,还有不少都上了福布斯排行榜的,但他自杀以后才发现他所有存款加起来也就几千块钱。因为,他的资产是企业设备和厂房,是积压的货物,甚至工人的工资他都开不起。他没办法,就自杀了。
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的区别就在于国企是短期行为,我们是终身负责制。在这个情况下,我想企业以后发展主要还是靠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最具有活力,最具有动力,最具有潜力,我们就是在没有政府的贷款,在夹缝中一点点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最经得起各种磨难,我们不怕危机,我们不怕风险,我们主要靠市场发展自己。所以我说现在大家还是靠自己的力量,靠自己的创新精打细算,就是有钱了也要过苦日子,有钱了也得防范风险。这样的话,我们任何风浪都经得起,船小好调头,再一个我们可以抱团发展,大家可以互相通信息。